南海海域蕴藏着丰富多样的海洋化学资源

1.海水制盐
盐是人类生活的必需品,是化学工业的基本原料,在其他工业部门和农牧渔业中也有广泛用途 。海盐产量约占我国盐总产量的80% 。
(1)南方海盐
自古以来,我国海盐生产按地域划分可分为南方海盐区和北方海盐区 。以江苏沿海为界限,辽宁、山东、河北、天津、江苏五省为北方海盐区;其余5个沿海省份浙江、福建、广东、广西和海南为南方海盐区 。由于我国南方和北方气象条件差异较大,故南方海盐区和北方海盐区针对不同的气象条件采取了适应各自区域特点的海盐生产方式 。南方海盐区常年降水频繁,平均气温偏高,蒸发量数值均衡分布 。根据这一特点,我国南方海盐区的主要生产方式是短期结晶,随产随收 。而北方海盐区冬季严寒,日照偏少,夏季酷热,光照充足,而降水期比较集中,因此北方海盐区采取的是长期深度结晶,一年只在春季和秋季两季收盐的生产方式 。其余时间主要用于整治维修滩田和制卤、保卤,提升卤水浓度,创造良好结晶条件 。
南海地区虽然高温但多雨,加之众多河流入海,故盐田规模一直不及北方产区 。南海海岸线长度为全国之冠,除部分岸段,如珠江、韩江、漠阳江、南渡江等河口地区,淡水径流影响较大,海水含盐量较低,不易晒盐;一些基岩港湾,滩涂缺失或极度发育,无法平整出盐场,以及有些沙质滩涂有地下水渗出,不利于盐结晶,从而影响盐业的生产 。除此之外,仍有很长海岸可开发利用于晒盐 。如琼西南、粤西沿海、广西北部湾东部岸线,这些区域河流少、气温高、蒸发量大于降水量,盐度高,是较理想的晒盐场所 。据2008年统计,海南省产盐量11.6万吨,工业总产值4126万元;广东省产盐量14.5万吨,工业总产值5547万元;广西壮族自治区产盐量13.18万吨,工业总产值4356万元 。
(2)海南盐区
海南盐业有着悠久的历史,从唐代乾元年(公元758年)就有近海老百姓煮海水为盐的记载 。海南岛至今仍保存着1200多年前老百姓凿石为槽、盛海水晒盐的千年古盐田遗址 。印记着海南岛人民最早利用太阳光和海水晒盐的聪明才智 。
海南所管辖的海区海水盐度约为32‰-35‰,比我国其他海区高出3-5个千分点,而且太阳辐射强度大,风大,晒盐自然条件良好 。特别是海南岛西南部的乐东和东方的海水盐度高达35‰,年平均气温24.7℃,年日照时数2628小时,太阳年总辐射4500-5800兆焦/平方米,年均降水量仅为993.3毫米,年均蒸发量却高达2596.8毫米,常风速度都在4.6米/秒以上,十分有利于晒盐业的发展 。
海南还是理想的天然盐场,沿海港湾滩涂有许多地方都可以晒盐,主要集中在三亚至东方沿海数百里的弧形地带上 。已建有莺歌海、东方、榆亚等大型盐场,其中莺歌海盐场是全国三大盐场之一 。

2010年海南省盐业进出口贸易公司提出申请,经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批准,“海南岛盐”成为国内地理标志产品 。
——莺歌海盐场 。莺歌海盐场是海南岛最大的海盐场,也是我国与天津塘沽盐场、江苏淮北盐场齐名的全国三大盐场之一 。莺歌海盐场位于乐东西南海滨,是海南岛最大的海盐场,在华南地区也是首屈一指 。盐场建在山海之间,尖峰岭的连绵群山挡住了来自北方的台风云雨,使这里长年烈日当空,有充分的光热进行盐业生产,其盐场早已闻名海内外,如今又以其近海丰富的油气资源而扬名天下 。莺歌海盐场面临大海,背靠尖峰岭林区,是一片3000多平方公里的海涂地带 。它东距天涯海角旅游点90公里,恰像镶嵌在干旱平原上的一面闪闪发光的明镜 。春天,周围一片青绿的野草,景色迷人;夏天,暴烈的太阳照耀着莺歌海平原,把土地烤得滚烫;秋天,天空永远是湛蓝湛蓝的;冬天,这里的温度仍是18℃,莺歌海盐场就像一只神奇的蒸发器,先把海南的波涛关进来,再用那取之不尽的海水和阳光,制成银塑似的群山——盐堆 。莺歌海盐场年产原盐20万吨,化工原料15万吨以上 。盐田总面积3796.6公顷,生产面积2823.6公顷,占全岛盐田总面积的63% 。
【南海海域蕴藏着丰富多样的海洋化学资源】莺歌海盐场原本是一片荒凉寂寞的沙荒草原,民国时期,宋子文视察这一代时,斥之为“尚在原始时代的荒蛮之区” 。新中国成立后,立即重新开始勘察工作,兴建盐场 。莺歌海盐场初建于1955年,1958年正式投产试用 。1962年2月,郭沫若同志访莺歌海时曾写下了“盐田万顷莺歌海,四季常春极乐园 。驱遣阳光充炭火,烧干海水变银山”的诗句,热情描绘和称赞莺歌海盐场 。莺歌海,正以其丰富而宝贵的盐、油、气等资源,为海南岛的经济起飞贡献力量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