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女因争执相逼双双跳江,多和孩子“谈谈心”吧


母女因争执相逼双双跳江,多和孩子“谈谈心”吧

文章插图

事发地点
事发:
“你不要拿跳河来威胁我!你跳我就跳 , 要死一起死 。 ”话音刚落 , 13岁的女儿一跃 , 跳入了滚滚岷江中 , 31岁的母亲见状 , 也跟着跳了下去 。 这一幕 , 发生在7月12日凌晨5点多 , 岷江乐山中心城区张公桥段 。 彼时 , 因连续暴雨 , 岷江水湍急 , 两人转眼被冲走 , 被发现时已无生气 。
回顾:
据事发地附近市民说 , 落水的是母女俩 , 母亲林芳 , 今年31岁 , 是外地人 , 在附近一餐馆打工 , 女儿小梅 , 今年13岁 , 在中心城区上初中 , 9月开学后上初二 。
7月11日林芳上夜班 , 从下午6点到12日凌晨6点 , 上班时将小梅也带到了餐馆 。 到12日凌晨5时许 , “可能是因为累了 , 林芳就喊小梅 , 给她提双拖鞋去换 。 ”李敏说 , 小梅没有动 , 这让林芳很生气 , 操起旁边的扫把 , 打了小梅两下 。 吃饭的时候 , 林芳也没让小梅吃 。
12日凌晨5点多 , 大家吃完早饭 , 分头下班回家 。 “走的时候 , 也没有喊女儿一起 。 ”而小梅见状 , 一扭头上了滨江路 , 沿着台阶走到了江边 。 此时林芳冲上来猛摇女儿 , 一边说着狠话 , “你不要拿跳河来威胁我!你跳我就跳 , 要死一起死 。 ”结果 , 李敏抱着的手被摇松开 , 小梅则挣脱众人跳入了江中 , 林芳也跟着跳了下去 。
而据身边的亲友透露“林芳离婚后心情很差 , 她常抱怨女儿不听话 。 ”而如果用传统观念来看 , 小梅确实算不上乖 , 常顶撞自己的母亲 , 且有时行为乖张 , 林芳上夜班带着女儿 , 也是因为小梅出现早恋 , 留她一个人在家不放心 , “但对一个处于青春叛逆期的孩子 , 她缺少办法 , 更多是责备 。 ”
在孩子小的时候 , 许多父母会通过讲故事、唱摇篮曲来哄孩子入睡 , 可等孩子长大了 , 父母与孩子的沟通却变得越来越少了 。 沟通真的变得困难了吗?如果在孩子入睡前我们能一起坐下来清理一天的“垃圾” , 不让忧愁过夜 , 这是不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呢?记得有一位教育家说过:“父母教育孩子的最基本的形式 , 就是与孩子谈话 。 父母与孩子如何做有效的沟通 , 是我们需要学习与探讨的 。
母女因争执相逼双双跳江,多和孩子“谈谈心”吧

文章插图

1、学会倾听 , 且允许孩子发脾气 。
学会倾听 , 这是沟通的第一步 。 假如孩子正为某事在气头上要允许他发脾气 。 父母不妨先坐好 , 安静地等待孩子 , 安静地看着孩子 , 不去打断他的话 , 全神贯注地倾听 , 不左顾右盼 , 停下手边的工作 , 这等于告诉孩子:你是被我们在意的 , 我们在认真地听在注意你所说的感觉或问题 。
2、真诚地作出反应 , 表达父母的真实感受 。
真诚地作出反应 , 而不是敷衍 , 真实地表达父母的感受 , 而非得只有训导 。 孩子往往是非常敏感的 , 父母在与孩子的交流中语调暗含着一种态度 , 它同谈话的内容同样重要 , 从接受者的角度看甚至还比内容更重要 。 想一想我们是用怎样的语调来同自己的朋友交谈的 , 我们对孩子又是怎样说话的 , 是否居高临下了 , 生气时是否对孩子叫喊了 , 渐渐地那叫喊的音量是否变成了你说话时的“正常声音”了?
3、选择恰当的谈话时机 , 有冲突时也要避免伤害孩子的自尊 。
一天中什么时机是适合谈话的呢?生理规律告诉我们 , 下午5点-7点是生理活动最低点 , 迫切需要补充营养 , 恢复体力 。 所以 , 孩子放学回家刚放下书包时是不易谈严肃的话题的 , 因为一天下来的疲劳使人难以集中注意力 , 也不好控制自己的情绪 。 晚饭过后 , 心情逐渐开朗 , 这是比较好的时机 , 找到孩子的兴奋点 , 父母便可润物细无声地转达其观点了 。 冲突也许在所难免 , 原则是避免伤害孩子的自尊 。 批评不是攻击 ,  , 批评只对事不对人 , 用建设性的意见代替批评 , 将批评转化为希望 , 这才是批评的最终价值之所在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