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逸绝尘的意思 超轶绝尘( 三 )


张戒推崇“气胜”的审美表现 , 强调“气胜”与“含蓄”的巧妙结合 , 他认为白居易的诗能“道得人心中事” , 自是其长处 , “然情意失于太详 , 景物失于太露 , 遂成浅近 , 略无余蕴 , 此其所短处” 。他指责杜牧说:“‘多情却是总无情 , 唯觉尊前笑不成’ , 意非不佳 , 然而词意浅露 , 略无余蕴 。”以为《国风》的一些诗句“其词婉 , 其意微 , 不迫不露 , 此其所以可贵也” 。
张戒在诗的风格审美探索上 , 重“气胜”贵“含蓄” , 崇尚“卓然天成”的风格特色 。这些观点无不带有对宋人雕琢刻镂和以议论为诗创作倾向的批判色彩 。
以“中的”为上
张戒反对讲“诗法” , 推崇《诗经》中的比兴手法:“诗人之工 , 特在一时情味 , 固不可预设法式也 。”所谓“不可预设法式” , 是指诗歌创作不能限定诗人在固定的程式中去写作 。
张戒认为 , 黄庭坚及江西诗派所讲的“无一字无来处”“夺胎法”“换骨法” , 对诗的创作极其不利 。他说:“自汉魏以来 , 诗妙于子建 , 成于李杜 , 而坏于苏黄 。余之此论 , 固未易为俗人言也 。子瞻以议论作诗 , 鲁直又专以补缀奇字 , 学者未得其所长 , 而先得其所短 , 诗人之意扫地矣 。”
与反对“预设法式”相关联 , 他又提岀了“中的”这一主张 。他说:“‘萧萧马鸣 , 悠悠旆旌’ , 以‘萧萧’‘悠悠’字 , 而出师整暇之情状 , 宛在目前 。此语非唯创始之为难 , 乃中的之为工也 。荆轲云:‘风萧萧兮易水寒 ,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自常人观之 , 语既不多 , 又无新巧 , 然而此二语遂能写出天地愁惨之状 , 极壮士赴死如归之情 , 此亦所谓中的也 。”这段文字两次使用“中的”这个概念 , 而含义不同 , 前者是指语言精练自然、生动传神 , 重在体现“中的”的巧妙特色;后者是说所用语言能生动形象地表现事物的本质 , 重在说明“中的”的审美特质 。他又用苏轼诗和杜甫诗作比照说明 , “(东坡)《登灵隐寺塔》云:‘相劝小举足 , 前路高且长 。’‘渐闻钟磬音 , 飞鸟皆下翔 。入门亦何有 , 云海浩茫茫 。’意虽有佳处 , 而语不甚工 , 盖失之易也 。”又说:“杜子美则不然 。《登慈恩寺塔》首云:‘高标跨苍天 , 烈风无时休 。自非旷士怀 , 登兹翻百忧 。’……而穷高极远之状 , 可喜可愕之趣 , 超轶绝尘 , 而不可及也 。”于是得岀“人才有分限 , 不可强乃如此”的结论 , 把语言“中的”的高下差别上升到学养才力的高度 。
在《岁寒堂诗话》中 , 张戒对诗学理论的探索 , 较之于同时代的其他诗论家有较大的理论突破 , 对苏黄、元白等人的批评也显得更为大胆 , 其中有些观点不无偏颇之失 。无论怎么说 , 他的理论建树及其开拓探索精神 , 无疑是中国诗学理论宝库不容忽视的一份珍品 。
《光明日报》( 2021年07月17日 11版)
来源:光明网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