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宿制对孩子的伤害,很多父母还不知道( 二 )


送孩子寄宿 , 本质上是反自然、反天性的 , 是成人无视儿童作为一个人的自然需求、把自己的需求强加到孩子头上 。 尤其是送孩子上全托幼儿园 , 是在孩子幼年时期就急于去发展他的社会属性 , 减少他和父母相处的时间 。 这样的拔苗助长 , 让孩子原始的自然需求得不到满足 , 今后他的社会属性也难正常成长、无法正常表达 。

寄宿制对孩子的伤害,很多父母还不知道

文章插图

为事业打拼 , 不是对孩子大撒手的理由
有些家长说 , 我知道寄宿对孩子不好 , 但工作实在忙 , 没办法 。
其实 , 观察我们身边的孩子 , 很容易明白一个事实:儿童和父母感情的建立 , 必须要有相处时间的长度和频次 。 孩子越小 , 对父母之爱的要求越多 , 对相处时间和频次也就要求越多 , 这是儿童获取安全感的必需 。 长期寄宿的孩子 , 潜意识中既害怕被父母抛弃 , 又对父母有怨恨 , 所以经常会表现出委屈、拒绝、过度缠绵和不可理喻 。
有一次朋友聚餐 , 一对事业有成、中年得子的朋友带着5岁的儿子 , 据说那孩子3周岁就被送进北京市非常有名的一家幼儿园全托 , 自己会洗袜子内裤、睡觉起床都很自觉 。 孩子看起来很聪慧、非常乖 , 坐在妈妈旁边默默地吃着饭 。 那天一起吃饭的另外两个五六岁的小朋友一会儿就混熟了 , 吃完饭就跑到旁边的沙发上玩儿去了 , 而这个小男孩一会儿爬到妈妈怀里 , 搂着妈妈的脖子和妈妈缠绵 , 过一会儿爬到爸爸怀里和爸爸缠绵 , 看起来十分忧郁又烦躁 , 不说话 , 也始终不肯下地和小朋友玩儿 , 看得出内心有强烈的不安全感 。
事实上 , 寄宿造成的情感疏离 , 不仅仅发生在孩子心里 , 也发生在父母心里 。 缺少相处的长度和频次 , 彼此间的情感联结就会比较稀疏 , 爱的浓度和质量就不会高 。 许多父母不能很好地理解孩子 , 难以很好地与孩子沟通 , 这与他们和孩子相处机会少 , 建立的感情联结比较稀疏有关 。
孩子幼小的时候 , 往往正是父母开始打拼的时候 , 但这不应该成为天天不见孩子的理由 。 年轻时谁不忙呢?想做一件事总有理由 , 不想做一件事总有借口 , 再忙也要回家吧 , 哪怕每天只有半个小时和孩子相处 , 或者几分钟都是有意义的 。 只要父子间常听到对方的声音 , 母子间常闻到彼此的气味 , 家中就会形成甜蜜的气场 , 这种气场包围着孩子 , 让他内心安全而滋润 。 时间是最有弹性的东西 , 挤一挤就出来了 。 可加可不加的班 , 不加;新上映的大片 , 不看;朋友邀约吃饭 , 少去;屋子很乱 , 由它;睡眠不足 , 真的很累 , 累就累点吧 , 反正年轻……天下父母没有因为带孩子累死的 , 何况也就几年的时间 。
事实上 , 送孩子寄宿唯一的好处是解脱父母 , 想想我们的爷爷、爸爸甚至我们自己是如何长大的 , 如何学会和人相处的 , 就知道寄宿并不是培养孩子自理和合作能力的必经之路 , 充其量只是个借口而已 。 寄宿非但不能让孩子学会和他人相处 , 学会自立 , 反而削弱了孩子在这些方面的潜能 。 当一个孩子在亲情体验方面极其欠缺时 , 他只能出于紧张更多地索取爱 , 而不是学会施爱与他人;当他在幼儿园或学校统一管理下只知道服从时 , 他只能学会自我压抑 , 失去个性 , 而不能学会合作与体谅 。
还有一种情况 , 是年轻父母由于工作忙 , 孩子交给老人带 , 担心老人过度娇纵孩子 , 两害相权取其轻 , 不得已而为之选择了寄宿 。 但我认为 , 当家庭生活中有一个问题需要解决时 , 不能以牺牲儿童利益为代价 , 家长要慢慢想办法努力协调和老人的关系 , 慢慢用科学教育思想去影响老人 , 基本原则是不把难题交给弱小的孩子去扛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