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之一人”:玄奘大师 玄奘俗姓( 二 )


勤奋,在印度出名
玄奘西游印度求法的目的地是那烂陀寺 。公元631年秋,经过四年的跋涉,玄奘终于来到那烂陀寺,在这里举行了隆重的欢迎仪式,欢迎玄奘 。那烂陀寺是当时印度最高的佛教学术中心,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所综合性高等学府 。洁仙大师是寺里级别最高的和尚,年近花甲 。玄奘举行了向老师学习、向贤者学习、只学知识的隆重仪式 。
纳兰道寺有数千名僧尼,每天开放数百个讲坛 。僧尼们持戒苦干,大多有才华 。其中,有数百名著名的外国人 。在这里,玄奘如饥似渴地学习佛教,很快他的学术成就令人印象深刻,他出家了 。公元632年,杰贤大师为玄奘做了一场关于修行者之地的专题讲座 。这次演讲不仅在那烂陀寺,而且在印度都是一个轰动的事件 。讲座前后用了15个月 。玄奘在纳兰道寺待了五年,不知疲倦地工作,不敢浪费任何时间 。他不仅研究了瑜伽老师的位置理论,还研究了欣阳理论、大维萨波萨理论、全舍理论、中道理论和百家理论等 。,成为纳兰都寺最高的佛教僧侣之一 。三年后,玄奘开始了在印度的游学之旅,参观世界各地的佛教遗址,拜访高僧和大师,收集整理梵文佛经 。公元640年,玄奘再次回到那烂陀寺,奉圣贤之命,传授《大乘论》和《唯知选择论》 。恰逢施子光讲中伦、白论,反对唯法论知识,玄奘就写了三千首《惠宗论》来调和大乘禅修和瑜伽的理论 。之后,他写了《制邪论》、《三体论》 。公元641年,以玄奘为主要发言人的佛教辩论赛在群夫城举行,玄奘讲学,难问,无人能挑战 。这场争论让玄奘在印度名声大噪,被誉为“大乘之天” 。此时,玄奘已经完成了在印度求法的使命 。接下来,他最大的愿望就是回到大唐,把在印度的收入带回大唐 。
回国翻译经文后,就完整了 。
玄奘在印度待了14年,从一个“留学生”变成了首屈一指的佛教大师 。公元641年,玄奘离开印度回国 。原本玄奘可以选择乘船返回中国以避免疲劳,但最终他选择了陆路返回以履行与高昌王的约定 。然而,当玄奘到达高昌时,高昌已经被唐朝打败,旧的契约已经成为过去 。于是,离开大唐十七年后,玄奘再次踏上丝绸之路,从丝绸之路南线返回 。公元644年,玄奘到达玉田,他给唐太宗写了一封诚挚的信,请求回到大唐 。不久,特使来宣旨,唐太宗不但没有责怪他,还安排了他的回程 。公元645年,玄奘回到长安 。
从公元627年到公元645年回到长安,我18年走了5万里,游历了110多个国家,带回了657部佛经、150件佛教文物和7尊珍贵的佛像 。玄奘带给大唐的是不可估量的精神财富 。回国后,唐太宗两次劝他加入朝鲜政府,但都被拒绝 。在玄奘的心目中,他最应该做和最想做的,就是尽快翻译他带回来的佛经 。
公元645年,在唐太宗的支持下,玄奘开始翻译佛经 。他在稷下、鸿福寺、玉华宫等地设立翻译作坊,第三天晚上睡觉,争分夺秒 。经过19年的翻译,共翻译佛经47部,1335卷,占唐代译经总数的一半以上,相当于中国历史上其他三大翻译家译经总数的两倍以上,各方面都超越了前人 。公元648年,玄奘翻译了《瑜伽老师的土地理论》并呈给唐太宗,请他为其作序 。唐太宗亲自撰写《唐三藏圣序》,称赞玄奘为“护法教主”,受到高度评价 。玄奘译经数量多、质量高,开创了中国译经史上的新纪元 。
玄奘是古代世界两种文明之间最成功的使者 。在中印文化交流史上,玄奘写下了辉煌的一页 。《唐西域记》由玄奘口述,撰有论辩之笔 。它记录了玄奘亲身经历的100多个国家的情况,记录了从唐朝西北边陲到印度的山川、地貌、风土人情和物产,为后人研究西域和印度的历史提供了宝贵的文献资料 。后人要想了解7世纪以前的古印度和印度,主要依靠《大唐西域记》 。可以说,没有《唐西域记》,印度人很难重建自己的古代史 。如今,玄奘的古诗被写进了印度学生的课本 。读过书的印度人很少不知道玄奘 。英国历史学家史密斯曾这样评价玄奘:“玄奘的重要性怎么夸大都不为过 。中世纪印度的历史是黑暗的,他是唯一的光明 。”玄奘是中外文化交流史上不可逾越的丰碑 。
鲁迅先生说:“自古以来,我们就有奋发图强的人,有奋发图强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然它相当于皇帝和将军的所谓“正史”,但往往掩盖不了他们的光辉,这是中国的脊梁 。”玄奘是“舍身求法”的人之一,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杰出人物 。

推荐阅读